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薛宝钗性格的二重性
作者红米
标签宝钗 二重性 薛宝钗
阅读次数:251
薛宝钗性格的二重性
作 者: tokisky() 2001-10-13 10:06:28 :0 :0  

这是我在北师大上选修课的结课论文

提要:本文从薛宝钗性格上的二重性入手,把薛宝钗从行为性格分为随分从时的“时宝钗”和真情流露的“情宝钗”,并从这一新的角度对宝钗的行为举止作出了一番阐释。
关键词:红楼梦 薛宝钗 二重性

一、 总论
对于《红楼梦》中薛宝钗这一艺术形象,历来是众说纷纭,赞誉者有之,诋毁者也有之。笔者认为,由于宝钗人物形象上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不宜用简单的“好”、“坏”标准去衡量。本文从宝钗性格上的二重性入手,把宝钗从行为性格上分为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但感情淡薄的“时宝钗”和少女情怀、时而真情流露的“情宝钗”,并根据薛宝钗这种在性格上的二重性,对宝钗举止行为从新的角度做出阐释。

二、 薛宝钗二从性格的由来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与之所出的生活环境分不开的。从薛宝钗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来看,因其父“酷爱此女”,故“令其读书写字”(第四回),受过正统教育。后由于父亲早亡,哥哥又不争气,便常在家为母亲分忧解劳,这使她从小在人情这一方面就得到锻炼,比他人更胜一筹。文化素质上的造诣和人情的成熟,决定了宝钗在行为处世上带有一种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但感情淡薄的特点。“时宝钗”之名,即取自“随分从时”之意。

在另一方面,宝钗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正值妙龄,女孩的天性是掩饰不住的,股市二也有真情流露的表现。在第三十四回宝玉遭笞挞之后,薛宝钗来看他,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其女儿神态,娇涩可爱,暂称之为“情宝钗”。

三、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但感情淡薄的“时宝钗”
薛宝钗性格上这种随分从事的特点,是由她本身的性情和家庭环境所决定的。“随分从时”已成为她为人处世的风格,我们并不能说她什么圆滑世故,八面玲珑,毕竟宝钗在书中设定的年龄只有十五六岁,她只是在人情交往中本能地替对方考虑。比如说第三十三回金钏死了王府人正在那里后悔呢,她虽不明就里,但她就站在王夫人的角度上来推测这件事,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倒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一番话说得王夫人心中稍安。宝钗又主动提出拿自己的衣服过来给金钏裹妆,说:“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这一方面说明宝钗行为豁达,不忌讳这个,但也可知平时她与金钏交情非浅。可交情既非浅,怎么又说出这种话来安慰王夫人呢?由此可知宝钗待人在骨子里还是淡淡的。正所谓“任是无情也动人”。

薛宝钗这种替对方考虑的特点,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及。在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吃燕窝怕麻烦底下的老婆子,她就提出由她自己送来。第四十二回因林黛玉说错了酒令,她便过去提醒黛玉,并说了一番大道理。做人做到这个份上,怕也不是什么圆滑世故可以解释的了的,可谓“发于心而溶于行”。另外,在第五回提到,因为她“大得下人之心”,使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可见,若宝钗圆滑世故的话,对黛玉的态度岂有浑然不觉之理。

四、少女情怀,时而真情流露的“情宝钗”
薛宝钗真情流露的情节在书中也不少,除了第三十四回那一次之外,还有第八回的“比灵通金莺微露意”。在这里关于宝钗是不是有心卖弄历来争议颇大。笔者认为这其实属于无意泄真情。宝钗的金项圈是和尚送的,原有金玉之论。宝钗正值青春年少,自然而然要关心一下个人戴什么东西,有没有相配的可能性。至于说成天戴着金项圈是有心卖弄,本来女孩子有了什么好东西自然要拿出来展示,何况是这么有特殊意义的东西。所以第二十九回林黛玉说她“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而在第三十四回薛蟠也说“金要拣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虽是气话,却正好道破了宝钗的心。

薛宝钗在书中唯一一次大怒是在第三十回。这主要是由于张道士提亲的缘故,宝玉和黛玉闹得天翻地覆,后来和好之后凤姐把他们拉到贾母跟前说:“…两人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和。”等于把两人关系公之于众,弄得二人很不好意思。这时候宝玉无意中拿宝钗比杨妃,黛玉又上来凑趣,宝钗脸上挂不住了。眼看着自己的暗恋对象和人手拉手,又站在同一战线上。她到底是姑娘家,受了心上人的奚落,便用“负荆请罪”的典刺得二人越发难堪。待要再刺,一看心上人十分讨愧,心中又不忍,只得一笑收住。这里宝钗的表现,哪里还有那个“时宝钗”的影子。

其实薛宝钗作为“情宝钗”的表现,多半是跟贾宝玉的事缠在一起,也就是与爱情有关。这一点在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宝玉睡着了,旁边放着袭人为宝玉做的绣着鸳鸯戏水的兜肚,“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得拿起针来替他代刺。”一时忘了自己的身份,也不知坐了什么地方,也不忌讳绣的是什么东西,倒构成了一幅“牡丹代绣图”。恰在此时,宝玉梦中嚷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不禁一怔。这是薛宝钗心理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在前三十六回,她对宝玉的爱情是很在意的,晴雯说她“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而在知道贾宝玉的真心之后,怡红院就跑得少了,她作为“情宝钗”的时候也少了,三十六回后基本上就没有再出现过。

五、由性格二重性引起的性格复杂性
薛宝钗性格上的二重性,经常是缠在一起的,只能说在某些事件上更突出的表现了宝钗性格的某一面。其实就薛宝钗平日的举止来说,两者也不太容易分清楚,而这正好构成了宝钗性格的复杂性,是这一人物形象更富有立体感。如在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到滴翠亭,无意中听见小红与坠儿说话。小红怕有人偷听,要开窗子查看。“宝钗心中吃惊,想到:‘怪到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是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随知小红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这里有人断定是宝钗有意陷害黛玉, 有人认为是慌乱中无心推诿。这好像也不那么简单。她的确在找黛玉,是脱口而出,而不是预谋,但到底让人物无辜受累,诿过他人不经思索,就脱口而出,一时习惯成自然。这很难说是性格的那一面,却正好表现了宝钗心理的复杂性。

六、宝钗形象的前后不一致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在前八十回中,宝钗的形象是复杂的,既有作为“时宝钗”的一面,又有作为“情宝钗”的一面,这样的人物形象是完整的。而在后四十回中,只剩下了宝钗作为“是宝钗”的一面。结婚了,在行为上还是淡淡的,没有一点真情吐露,全无一点新婚燕尔的样子。婚后,即使有伤心的时候,也是由于宝玉要出家,担心自己生活无着落,而无一点互惜之情。在后四十回中薛宝钗的形象无疑有很大削弱,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后四十回非曹公原璧。(平心而论,程高续书页有一定水准。只是初印时谎称曹公原璧,首先就失了“德”字,犯了为学大忌,按理应弃之不用才是(一如《古文尚书》)如今幸而苟存,故考证派向来贬之甚低)。

七、小结
通过宝钗性格二重性的分析,我们更深刻感受到《红楼梦》在人物刻画上的成就,懂得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必须像活生生的人一样有复杂性的一面,才能使人感到真实可信,而不是简单的“好”、“坏”能概括得了的。

参考书目:
1.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1987
2. 《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国国际总公司,1985
3. 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
4. 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5. 刘梦溪:《红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6. 罗宪敏:《红楼梦艺术美》,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7. 傅继馥:《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转自网易红楼逸梦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