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如姣花,一如纤柳,两个都是曹雪芹歌颂的人物,两个人的品质都为作者欣赏。但是这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作者对这点是怎么看的呢?
他更欣赏哪一类呢?
这要从作者本人的经历谈起。作者经历过大富大贵,也经历过穷愁潦倒,并且一穷到底,再也没有翻身之日。这些他自己在第一回已经交代清楚了。他所经历的,不是一般的富贵,而是人上人的富贵;也不是一般的潦倒,而是名誉扫地的潦倒。有着这样经历的人,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应该比一般人要深刻、明白。如果说作者经历了这一切后还始终不渝的相信情是一切,还在热情的歌颂“爱情” ,那是读者的糊涂,读者的误解,或许还有作者文字传达的问题,但决不会是作者的真意。
经历过这一切的人,很可能更沉静,更睿智,但不可能更纯真,更执着于感情。他已经被磨炼的成仙成佛,居高临下宽容地俯瞰这个世界,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不会再被什么迷惑。
作者说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其实薛宝钗的无情,正是作者的无情。这种无情是对人生认识的最高境界。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试想只差死还没有经历过的人,还会这么执着人生,为一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不能释怀,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么?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作者激赏的人物,但同时也是他批判的人物,两点是不矛盾的。作者写林黛玉的纯真,聪明,是他对这类人物的欣赏。他写林黛玉的小性、敏感,是他对这类人物性格的批判。林黛玉多情,但在《红楼梦》里,“情” 不是一件好东西,它是痛苦的根源,甚至要用生命做代价。生活中,唯有林黛玉这类性格的人才会如此执着于情,为情困,为情恼,反过来又因此把自己性格的缺陷发挥的淋漓尽致。林黛玉的性格本身,就是她自己痛苦的根源。
薛宝钗则完全不同。她虽然年纪很轻,但这只是作者为了写小说的需要而赋予她的生理年龄,她的心智年龄却是作者的心智年龄。有着这么成熟心智的人,早已经过了风风雨雨。所以薛宝钗的年龄外貌和她的心智是不相称的,实际上她更象一个成熟的中年人。如前所说,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她不知道,也没有什么不在她的掌握之中。对于情、名利和地位,她已经看的很透,也看的很淡,甚至直面于死亡。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一切都随缘聚缘分。和这种人在一起,不会被情所迷茫、困惑,不会陷入情感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她的无情,其实是至情。是平淡如水的情,却又是最牢固的真情。
薛宝钗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必须经过情迷、情陷、情觉这几个阶段,才能有所升华。林黛玉是薛宝钗的前半生,薛宝钗是林黛玉的后半生。有了前半生的情误,才有后半生的情醒。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们两个是同一个人。作为给予这两个人物生命的作者,无疑他更喜欢薛宝钗,因为薛宝钗是成熟了的林黛玉,更是他自己的代言人。 “情” 既不存,何来为情所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今是而昨非,他自谓“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了。
日在天(sirenskwok)于 10/14/2001 22:44:30 编辑过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