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Re:再说音讹与形讹----“花魂"还是“诗魂"
作者徐霞客
标签冷月葬诗魂
阅读次数:92
这个问题再谈下去真的没什麽意思了,列藏本上的「诗魂」你打算怎麽解释呢?我建议飞云兄把时间用来证明戚序本上的「花魂」是曹公自己改的,要比打倒庚辰本的「诗魂」更有意思。

>一)红米和贾贾真真说的没有错.计有"庚辰","列藏","甲辰"三本作"诗魂".其
>中"庚辰"本是由"死"点改成"诗",其余两本俱是直接写作"诗"."杨藏"(即"梦
>稿"本)和"戚序"系统即"有正","南图","蒙府"三本,共四个本子作"花魂",俱是
>直接写成"花".希望徐霞客对此做出解释,我们讨论.

你要我解释什麽?为什麽有四个本子是「花魂」吗?我从没有研究过戚序系统的版本,最近刚开始看杨藏本。恐怕不能做出什麽解释。我初步的看法是也可能是曹公自己改的,也可能是立松轩改的。


>二)在"庚辰本"的1886页即"死魂"这一页,并非像霞客兄所说的那样只有六个音
>讹,就在紧接"死魂"句的"湘云拍手赞道","拍"字误成了"怕".这是明显的形讹.
>假如霞客兄说"拍"和"怕"也是可能音讹的的话,我们看另一句,"死魂"稍上的"你
>不必说嘴",原做"你不必(一个单人加一个劳)嘴."被点改成了"说",手法和
>改"死"作"诗"是一样的.而其他本基本都作"捞嘴",可见被改的是曹雪芹原文.改
>字人并非按原本改,而且他恐怕不是抄手.
>三)霞客兄猜测是抄手按底本改的,并说两者笔迹相似,我特地注意了一下笔迹,
>就拿"诗"做了一个比较.我选的是"诗固新奇"的"诗"和点改的"诗".发现在楷体
>相似的背景下,有书写习惯上的不同.繁体的"诗"的"言"旁,在抄手笔下比较稚
>嫩,三横一样长,而点改的"诗"的"言"旁,比较老练,第一横明显长过下面两横.霞
>客兄可以看一下.
>所以霞客兄的假设并不成立.

我当初差一点把「拍手」「怕手」之误,列在音讹的例子里呢!因为这两个子也形似,所以不确定是音讹,没想到你却认为这是「明显的形讹」,我看没这麽明显吧!「怕手」也很可能是听写造成的错误,一种情形是念书人的口音,一种情形是抄手虽然听到了「拍」,落笔却写成了「怕」,在下两页(1888页)有个这样的例子。「自取了笔砚」误抄成「自去了笔现」,「砚」「现」虽然也形似,但是「取」「去」现然是听写造成的,所以很可能「笔砚」虽然没听错,落笔却写成「笔现」。「怕手」的情形可能也是如此。扬州人读「拍手」会读成「怕手」,不过「拍手」应该不至於听错,下笔时写错的可能比较大。全面的看,1886页还是听写的可能性远大於抄写。

捞嘴你说的对,不是照底稿改的,另外还有几个愈改愈糟,显然不是照底稿改的例子,也可见校改者水平不高,又不知藏拙。但也还是有应该是照底稿改的例子。像「故然太悲凉了」,不看底稿很可能会改成「固然太悲凉了」,而不是「果然太悲凉了」。还有1876页「凸碧山庄之退步」和「颜其额凹晶溪馆」,以这位校改者的水平,能正确看出漏了「步」字(退步是当时庭园建筑术语,连红研所都误校为「退居」),把「见其额」改成「颜其额」,没有底本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底本,能把「死魂」校为「诗魂」,那也是高手了。这样的高手,在别处的校改竟然闹了不少笑话,岂不怪哉?

校改者好像不只一个人,一位习惯以粗笔直接在错字上改,盖住原来的字。另一位字比较老练,喜欢自作主张,润饰文字,例子是1886页最後一行「的好处到显的」。大部分的改正,包括「诗魂」、「退步」、「颜其额」,都是一位笔迹和抄手同样生硬拙劣改的校改者改的。以上这三位的笔迹,又都和绮园、监堂的不同。我原先觉得笔迹像抄手的就是第三位,不过既然你不同意,那也没关系,我只看了76,78两回,还够不上谈笔迹的问题。专家们为了己卯本里有没有弘晓本人的笔迹,还争论不休呢。重要的是他改了「诗魂」,和列藏本、甲辰本一样。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