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非白即黑的逻辑——为宝钗不平(二)
作者湘水楚云
标签宝钗
阅读次数:525
           非白即黑的逻辑——为宝钗不平(二)
  
  一、脂批几次强调,《石头记》一书写得是“真正情理之文。”,“最恨
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如是耶?”
  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复杂的。我不否认作者写了宝钗性格中的阴暗面。
但是用非白即黑的逻辑,以偏概全的分析来看待一个人物,我认为,是违背曹
公本意的。
  作者塑造“薄命司”中众多女子,不是为了批判反面人物,歌颂正面人物。
而是寄予她们深刻的同情和真诚的赞美。
  宝钗确是性格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个人物。作者既写了她大家闺秀卓越的气
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一针见血的写了她性格中的弱点--无情。
而且分析出它的原因,是在于宝钗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太甚。
  第七回写宝钗的病,她自述:一个秃头和尚说,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
在这旁边有一条脂批:【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讲的就是宝钗的世俗
气太重,而且有浓厚的功利思想。这是酿成宝钗的悲剧的根源。
  然而,即便如此,薛宝钗决不是什么阴险奸诈,处处搞阴谋诡计的人。否
则作者决不会在薛宝钗判词(与黛玉并列)写: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甲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二、宝钗性格的优点。
  1。恬淡
  凡写宝钗,必然极力突出一个朴实淡雅的形象。如第八回,“一色半新不旧
,看去不觉奢华。”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
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
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此外,宝钗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
是也。五十五回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有人这种明哲保身式的处世之道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然而,宝黛也是不
喜出风头,不喜有涉是非的。三人同样了解世俗的浊恶。但是,宝玉黛玉成了正
统的叛逆,宝钗却成了正统的信徒。
  2。宽厚
  第七回,讲到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
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又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宝钗比
黛玉,凤姐要宽厚。
  林黛玉对于后来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尽管黛
玉曾一次次挖苦讥笑过宝钗。但她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从前日你
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
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的宝玉林黛玉
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
一笑收住。”
  3。豁达大度
  史湘云要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
贾母凤姐张口要;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
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出去,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她
是善于“小惠全大体”的。
  在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来看,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为了博得一个名声。
然而,宝钗为何在其它事物上面‘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为何又
不事张扬,宁愿让其他人都不知道呢?
  三、且不论《判词》和《终身误》都是钗黛合题一咏,仅就庚辰四十二回前
批来看,无论作者还是脂砚,都认为钗黛是可以并列的人物(“钗黛合一”论
是否合理有待考证。)。遗憾的是,仍然有些评论一定要运用非白即黑的逻辑,
割裂人物的性格,并力图找出正反面人物来。我愿重申我的意见:这成为个人
偏好固然无可厚非,但决非曹雪芹创作这些人物的本意。
  (庚辰本四十二回回前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
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
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红米(hqq)于 05/20/2001 20:46:55 编辑过本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