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云嫁给了宝玉?
关键字:湘云
12钗中,与宝玉有婚姻可能的只有3 位:薛、林、史。黛玉、宝钗都不可能了,那么剩下的只有湘云了。可湘云业已定亲,怎么能再嫁宝玉?诸公莫被曹公的障眼法儿瞒过,湘云是书中一等一的人物,出场虽晚,出场后却极占场面,全书凡写湘云处皆浓墨重彩,可与钗黛分庭抗礼。邢岫烟是书中一次要人物,其夫婿尚明白示出,多次提到,湘云的婚事却只有袭人一句话提到,其夫婿身世姓名片言未着,这不有点奇怪吗?我觉得这并不是曹公不重视湘云,而是这婚事未成,无多写之必要。
从12 钗的判词看:“大梦归”、“末世”、“景不长”、“势败”、“家亡”,不一而足。这些都预兆着贾府已到末世,即将事败人亡。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四家的败落顺序书中没有明言,但史家在贾府尚旺时已家道中落,只剩下了个空架子,湘云居然要自己做针线了,史家的败落也许会在贾家之前,家败后湘云的婚事可能不了了之,(这不奇怪呀,避祸是人的本能,秦可卿用的棺材不就是薛家专门送来孝敬别人的?那人一失势,棺材就归了别人),仍来依附贾府,不久,贾府也败,甚至败的更厉害,也许遭了抄家,湘云因为不在贾府的名册幸而得免,沦落民间,后与出狱后的宝玉相遇,结为夫妻。二人结为夫妻之事,前80 回也有伏笔:
21回,写宝玉到黛湘卧房,见湘云睡态,替湘云盖被、用湘云洗面残水洗面、湘云替宝玉梳头,这些引起袭人嫉妒的动作,件件是夫妇亲密之状,恐不是闲笔。
29 回、31回,宝玉因湘云独取金麒麟,此麒麟引起钗黛重视,宝玉有云:“丢了印平常,丢了此物便该死了”,可见此物非平常玩物,大有深意。曹公又恐此物不够显眼,一改书中不大肆论述的惯例,先使湘云和丫鬟翠缕进行了一番颇有深意的关于阴阳配偶的议论,接着,翠缕拾的宝玉丢的金麒麟,“可分出阴阳来了”宝玉的麒麟比湘云的又大又有文采,暗喻是阴阳中的“阳”。宝玉口口说要把此麒麟送与湘云,湘云正好拾得,却不见宝玉顺水推舟,当时二人话不投机,宝玉并未将麒麟送与湘云。阴阳二物并未归于一人。
49 回,芦雪厅吃鹿肉时,李婶娘说:“那一个挂玉的哥儿与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所谓旁观者清,借一局外人之口,特意点出金玉。替读者揭开了障眼的纱儿,显示了一段真正的金玉。
红楼是一部谜书,明谜暗谜不计其数,重要人物多以花木事物喻之。如黛玉用芙蓉、竹子;宝钗用雪、金钗、牡丹,湘云生的是“螂腰(鹤)势”,掣签时掣的是海棠签,写诗时以咏白海棠夺魁,号是:“枕霞旧友”,则湘云用海棠、霞、鹤喻之。
宝玉入大观园时,曾有春夏秋冬四首即景诗,书中特点:“虽不甚好,却倒也是真情真景。”读一读,觉得似乎在写湘云与宝玉。写的是二人关系变化的实情实景。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不真“,这是第一阶段,二人尚幼,只是玩伴而已。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暗嵌的云字。湘云叔父离京,湘云常住贾府,与宝玉情同兄妹。
“苔锁石纹容睡(鹤)”,史家败落,湘云寄居贾府,贾府也风雨飘摇,此时独有湘云与宝玉相依为命。
“松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松影一庭唯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此时,(竹)梦已杳,黛玉已逝;“不闻莺”,莺儿,宝钗侍婢,指代宝钗,宝钗已嫁,不见踪影,所剩的就只有宝玉湘云一对苦命鸟了,故二人成就婚姻。
宝玉曾多次说过,如果黛玉死了,他就做和尚去。可黛玉死了,他却娶了湘云,说的通吗?
“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58回)这虽是藕官的一段呆话,独和了宝玉的呆性,引他“又是欢喜,又是悲叹,有称奇道绝。”所以也不妨看作是宝玉的婚姻观,这也是他与湘云结合的思想基础。宝玉不曾忘记死去的黛玉,可在那种情况下,活着的湘云更需要他抛开誓言。
二人婚后的生活,很贫寒“僵卧谁相问”“清贫怀箪瓢”。婚后不久,湘云就短命而逝,“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怡红院僵死之海棠,湘云短命之先兆也。湘云的猴儿诗有句:“后事终难继”正是她的写照。
遍观红楼人物,只有最豪爽最有才思最能耐苦的湘云能与曹公相仿府,可曹公仍遵循艺术的真实,给了湘云一个悲剧的结局,湘云一生豪放,一生无求,却仍落的个薄命下场,
这充分说明了红楼梦的悲剧不是性格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
另外,菊花诗里我也认为有证据。有兴趣的话,在题目中搜索:“菊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