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宝钗一生的事业
作者春风又绿
标签宝钗
阅读次数:117
  宝钗一生的事业在于寻找可以“送我上青云”的好风。她的选择有3 个阶段:
1。皇帝2 贾宝玉3,甄宝玉。
  宝钗初上京城,本为待选宫妃而来,可她哥哥一到京城,“今日会酒,明日观花”“忙得不亦乐乎”,哪里还记得妹妹的亲名达部?就此,他断送了妹妹的第一选择。
不得已,求其次。比通灵,主子不便说的话,借小丫头传给了“玉”。“金”呢,她本处在少女思春的阶段,宝玉又是个惯会做小陪低的可人,于是她默许了。可她一投入,就发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她一直在与黛玉竞争,直到亲耳听宝玉梦中犹念“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前盟!”不啻当头棒喝,唤醒了梦中之人。同回书,宝玉亲见贾蔷与龄官情状,还得出结论:个人只得个人的眼泪。宝钗聪明更胜宝玉,如此的话儿入耳,焉能不顿悟!宝钗自此开始与黛玉交好,并且暗示对手,自己已退出竞争。“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豪门千金端庄矜持,自洁自爱,借诗明志。黛玉也心领神会,于是有了“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二女情投意合,金玉之说无疾而终。
  那么,宝钗的终身指靠何人呢?我以为是甄宝玉。
  贾宝玉每每心中有所感,必去找他的知己林黛玉,独独知道了世上还有一宝玉时,却去了蘅芜院(忽然发现,这三字的谐音是恒无缘------恒者,永久也!算不算的宝钗与贾宝玉无缘的证据?),而此时蘅芜院居住的是宝钗湘云,作者又让湘云快嘴:“有也罢,无也罢,不与我相干。”看似玩笑,可也许正是作者的暗示-------甄宝玉不与湘云相干?那相干者还能是谁呢?
  宝玉生日时行酒令的一段更是证据多多。宝玉与宝钗对了点,宝钗覆:“宝”字,这当然是指宝玉的“宝”,“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言”,宝钗肯“作戏”,肯拿这玉“作戏”,可见心里已经不把这玉当回事了,所以才会随口说出,若此时宝钗心里还惦记着“金玉良缘”,她又是与宝玉对的点,身边是几乎所有的姐妹,以宝钗的性格,她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正因为已经“互剖金兰语”了,宝钗才能不加避讳的说出,而最爱恼的林妹妹是一点反应也无。她们两个对宝玉已经达成默契。宝玉是一贯的孟浪,脱口就吟古诗“敲断玉钗红烛冷”,此句多指夫妇,此时出此句,难道?作者马上用湘云(又是她!)隔断:“这用时事却使不得”,(是湘云说的使不得,切记切记!我是认为她才是宝玉最后的归宿,以她来说此语,也算是伏笔!)湘云说使不得,可马上有人反驳,香菱认为使得,一屋子满腹诗书的人,用得着香菱来反驳吗?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香菱正在热心求学,可我认为此中大有深意,满屋子的人只有香菱是薛家的呀,借一自己人之口交待情节,才更可信吧?香菱算是卖弄才华的或者说展现才华的两句话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原来宝玉多,多者谁?只能是甄宝玉,原来宝钗必嫁宝玉,却不是贾家的,而是甄家的!
  甄家远在江南,宝钗是远嫁,远嫁之兆,书中也有伏笔:薛姨妈在谈钗黛婚事时道:“我的儿,你们女孩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这段话里头露出的信息是:1。此刻在眼前,以为是订了的亲事-----指黛玉,因为紧接着这段话,就有薛姨妈做媒的话-------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黛玉婚事不成之兆。2。“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在眼前而不成这既为黛玉,那在山南海北的可不就该是宝钗了么?
那宝钗嫁于何时呢?我以为嫁于贾府有祸之时,看她做的菊花诗: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忆菊》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画菊》
  还有紧接着的《螃蟹咏》里有句:
    长安涎口盼重阳
三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词:重阳。也许有人说这就是当时的节令不得不入诗,可看另外几人的诗,没一个用到这个词,而宝钗连用三次!这不会是曹公的才枯,而是一种提醒,一种强调:要注意这个节气!那么重阳节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那要从重阳节的来历来看了,重阳来自登高避祸之举。薛家只是皇商,政治地位远逊于贾家,与政治联系的紧密程度也远低于贾府,贾家登高跌重,暂时影响不到薛家,薛宝钗母女虽然常居贾府,可吃穿用度都不由贾府供给,不算是贾府的人。宝钗姓薛,谐音“雪”,性格中自有她冷面冷心的一面,这点我们在金钏死时,柳湘莲失踪时已经领教过了,这时的贾府已无薛宝钗留恋之人,大祸将临,她就远嫁避祸了!
  有人可能问,甄家不是已经被抄了么?还怎么能避祸他哪里呢?我觉得不然,甄家是被抄了,可那是前80 回,后面还有40 回呀,后40 回里甄家该如何呢?我最近 一直在读脂批,几条批语引起我的注意: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若甄家被抄之后,就无音讯,那何来甄玉送玉?我只是觉得甄家在前80 回的描写太少,“隐”的也太干脆,所以怀疑后40回里甄家有起复,有真假家的正面接触,否则怎称的是“大过节”、“大关键”?若只是甄玉来投靠贾府,称不上这6 个字吧?是否40 回要写甄家的起、贾家的伏?
  不是空穴来风,看这两段评语:
  1。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甲戌侧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大关键,大节目?前80 回只提了不到10 处?后40 回似乎改展现着“大”大在何处吧?
  2。内中只有江南甄家【庚辰双行夹批:好,一提甄家。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一架大屏十二扇,(第七十一回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何谓"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会不会就是甄家开始走到幕前?
我设想,会不会甄家起复,前途看似光明,于是薛家攀附甄家?
可是,两宝玉本是镜像之人,贾既不堪,甄有何能免呢!宝钗避的过贾家的祸,避不过甄家的祸。从香菱的“宝钗无日不生尘”那一句来看,宝钗的后半生也是孤独寂寞不得意的。所以宝钗也是“薄命司”的人物。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