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关于湘云
作者金陵痴人
标签红楼梦 湘云
阅读次数:845
  关于史湘云的问题一向是红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平心而论,我们只有抛开高鹗的影响,才可能真正领会到关于这个人物的真实的一切。
喜欢湘云的读者很多,但真正了解她的人很少。说到她在全书中的位置,基本上百分之九十几的读者认为她不过是雪芹笔下的薄命群钗之一,和迎、探、惜的地位差不多。至于比之于钗、黛,那可是远远不如了。可事实是这样吗?这不过是高鹗给我们的错觉罢了。
  我们抛开高续的后四十回来看一看。
湘云的出场十分奇特,书至二十回,她方出场,是十二正钗中出场最晚的一个。而且出场的形式也十分特别,别人出场要有一番描写,可湘云呢?只是说“人报史大姑娘来了。”湘云就出场了。如此自然,好象我们已经很熟悉这个人物一样。但出场的迟到和自然并不代表她只是一个配角。湘云一出场,就有“佳语谑娇音”,宝玉、黛、湘、钗四人一闹,脂批马上点出“此四人俱书中正眼。”要知,此时的湘云只是刚刚出场的“新”人物。这已经透露出她的不凡。
此后,雪芹开始用浓墨重彩描绘湘云,宝玉朝探黛湘,戏子事件,宝玉悟禅机,梦兆绛芸轩等等一串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写得十分精彩,湘云一跃成为和黛钗并列的中心人物,更有脂批批到宝玉“素厚唯颦云”。 湘云在宝玉心目中的地位可知,是紧连在黛玉之后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而宝钗呢?根本排不上(请不要误会,我在这儿不是贬低宝钗)。大家还记得怡红院中的蕉棠两植吧?这正代表了宝玉的最爱——黛、湘。象征湘云的正是那株“葩吐丹砂,丝垂翠缕”的女儿棠。我在“翠缕”下加了下划线,请大家想一想湘云的贴身丫环是谁?正是翠缕。这和六十三回的花名签的结果一致。她就是“葩吐丹砂”的海棠。而通过雪芹
的补遗、插叙,我们才知道湘云在贾府的资格甚至比黛玉还老。黛玉来贾府之前,宝玉和湘云才是贾母身边的“玉童金女”。就是袭人,也是先服侍过湘云,后服侍宝玉的。
  从二十回后开始,湘云的色彩越来越重。我们只要看一下群钗聚会时雪芹的叙述顺序,基本上不是黛、钗、湘,就是黛、湘、钗,还有湘、黛、钗(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那一回)。可以说此后大观园中的故事主要是围绕宝玉和她们展开了。特别是诗社,更是三人的天地(芦雪广黛玉、湘云罚宝玉一段很是好看,也很能说明问题。)。而对湘云的特写也十分出彩,拾麟、醉卧两段可谓精彩至极,足以与黛玉的葬花,宝钗的扑蝶并立。而想找出第五幅这么美妙的画面,恐怕是不大可能了。到了八十回快结束的六十七回中秋节,宝钗已经退出园外,中秋联诗时,已是黛玉、湘云两人双峰并峙了。
  湘云这位与宝玉的感情、遭遇息息相关的主角人物,会象高续中那样,嫁人、早寡,就结束了吗?真是鬼才相信。
  那湘云的真正结局是什么呢?
芦雪厂吃鹿肉那一回,有南方来的李婶娘的一句“怎么一个带玉的哥儿和一个配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正是一语道破了“金玉”的真象。而黛玉的一句“哪里找这么一群花子去。”更是点破了二人的命运。
  可能又有人举出卫先生,还有“间色法”的那条批来了。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吧。仅凭一条“后卫若兰射圃所配之麟,正此麒麟也,预伏提纲于此回中。”的批语,连它讲什么都没有弄清楚,就断言是说湘云嫁给了卫若兰,这是什么逻辑?!
  卫若兰射圃这段文字究竟说了什么内容?我们还要寻找旁证。关于这段文字,第二十六回还有一段批。道是“倪二、冯紫英……侠文各得传真写照之笔。叹卫若兰射圃之文不存。”这里又一次提到了卫若兰射圃之文,可这一回基本上和湘云无关。而且这段批告诉我们卫若兰射圃这段是“侠文”。压根和湘云嫁卫若兰没有关系。
  再看间色法这段批。全文如下“金玉姻缘以定,又写金麒麟,是间色法。何颦儿为其所感(惑),故谓之“情情”。”大家可看清楚了,用作“间色法”的明明只是湘云拣到的那个雄金麒麟,和湘云本身的那个金麒麟并无关系。还有“间色法”,什么是“间色法”?间色法就是为了突出一种颜色而使用相对应的颜色来衬托,夹于其中谓之间。而用作“间色法”的正是那个雄金麒麟和配它的卫若兰。他们的作用就是为“金玉姻缘”做“间色法”。可如果这个“金玉姻缘”只是宝玉和宝钗,那么又和卫若兰有什么关系?可知这里是指我在上面指出的宝玉对金麒麟。再加上“侠文”,我们大致可以推出,卫若兰射圃的一段说的是卫若兰仗义襄助,才使宝湘重会。可以说卫若兰真正是宝玉和湘云的媒人。如今却以湘云嫁卫若兰,真正成了新娘子嫁媒人,岂不可笑!?
(又:林妹妹的名讳“林黛玉”不正是“麟待玉”吗?也许你会说牵强附会,但做为一种推测也无不可。)
  还有湘云的曲子《乐中悲》,你也许会举出那句“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来,但提醒你一句,如果这样解释,那应该是《乐后悲》,怎么能叫《乐中悲》呢?这请你自己想一想吧!关于湘云,就先说到这里吧!(另:我不算是“湘党”。)
  (注一:由于打这篇文章的时候手边没有任何参考书,所以所有批语全凭记忆,难免有错,请大家指正!)
  (注二:由于这篇文章每一段都可以拉成千字以上的论文,所以欢迎大家提出意见!)


红米(hqq)于 03/20/2001 14:16:20 编辑过本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