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最近评论宝钗的文章不少,我也来凑凑热闹
作者横塘月下人
标签宝钗
阅读次数:607
我觉得宝钗不但没有藏奸,甚至是否对宝玉有感情也是可以商榷的。
一,如果关系到《红楼梦》的主旨问题(尽管这个还很模糊),那么曹雪芹在谈到创作爱情题材的态度时,曾经借石头之口明确说出反对那种“旁添一小人其间拨乱”的方式,联系后来的判词、批语、“千红一窟”等等,总的来说,曹雪芹对十二金钗是抱着一种同情和叹息的态度的,如果薛宝钗真的是藏奸,那么就实际上违背了这个基本格调。另外,以前大多数人都认为《红楼梦》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展开的故事,但是实际上现在却有很多迹象表明,《红楼梦》最后的悲剧也许并不是归结在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之中,以下还要进一步说明薛宝钗的人格和曹雪芹赋予她的理想追求。
二,如果仔细分析文本,可以找到以下一些线索,表明宝钗并没有对宝玉产生感情。第二十回明确有过“宝钗素习看他亦如宝玉,并没他意”,表明她至少在当时对兄弟俩心目中是完全一样的。宝钗第一次打趣林黛玉是在第二十五回,在此前宝钗屡屡不避嫌疑当着黛玉去找宝玉,如果她心中真的是对宝玉有意,以其聪明岂能对林黛玉浑然不觉?前回“探宝钗”时并不能看出宝钗已知情。而此回之后,薛宝钗才“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什么叫“没意思”?什么叫“幸亏”?如果说宝钗心中不免也有一些萌动的情意,那也是想用自己的端庄和才华来吸引异性,谈不上爱意。
三,有看法认为宝钗去探望宝玉时脸的那一红表明心中有意,其实我觉得那又能说明什么呢?接下来的一段描写是自宝玉眼中看来,焉知他不是自作多情,而看宝钗心中所想,却都是正大道理,丝毫无涉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嘴上所说,只用了两个“笑道”,而且正当宝玉要说话时,她却起身离去了,想必林黛玉不会如此默契。作者要写出宝玉的一大段感想,不过是为了和后面那一段“识分定”做对照罢了,而如果宝玉此时所想恰如宝钗此时所想的话,那么就根本没有什么错位,后面也谈不上什么“识分定”了。
  许多人对宝钗有意见,大多集中在扑蝶和金钏两件事上,今试为论之:
一,以常人之心来看这件事。宝钗当时知道自己被发现已是不可避免,后文小红也说了被宝姑娘听去了倒不要紧之类,所以宝钗当时掩饰的目的是要表明自己并没有听到这些话,而是在找黛玉。重点是在“找”字,因为如果重点是在“黛玉”的话,那么黛玉在听并不能说明宝钗不在听,栽赃达不到宝钗摆脱自己干系的原意。况且以人情论,她本来就是去找黛玉的,情急之下,说出黛玉太正常了。
二,金钏事,大家想一想,当时除了做这些事还能做什么呢?王夫人曾明确说,林黛玉恐怕比宝钗还要多心,照这种骂宝钗无情的说法,是不是要骂黛玉更无情呢?不要忘记即便后面宝玉挨打,宝钗也不曾落一滴眼泪!何况这里。电视里把宝钗探望宝玉这一段拍得涕泗横流,我真要为之一叹了。宝钗此来是为了探视王夫人,这一番话都是说给王夫人听的,正如后面柳、尤事后,宝钗第一个想到的是赶快把面前的伙计们安顿好。我觉得我们不能单从这些话本身来看宝钗,而应该体察宝钗说这些话的动机,这恰恰体现了宝钗重生事不重死事的极度理智的思维习惯,当然我并没有为这种习惯辩护,但是我觉得这种“无情”并非一个道德问题。庄子的妻子死后,他却敲着瓦盆歌唱,我们说这是达观;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说宝钗的达观呢?这并非男子的专利啊!
我觉得宝钗和黛玉在作者笔下是平分秋色的人物,很可能是代表着作者的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观念。两人决不是为了爱情就不顾一切的肤浅之辈,而是各自心中都有极深的寄托和感慨,爱情只是体现她们性格的一个舞台,一个很小的侧面,舞台背后的东西才是真正打动读者的因素。我记得有一位网友曾经谈起薛宝钗最伤心的一次痛哭,是在薛蟠说她暗恋着宝玉后。这是一种深深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另外我也顺便说说薛姨妈和袭人的藏奸问题,我倾向于说并无藏奸,也不好说,试列如下:
一,上京原是薛蟠的主意。
二,脂批里明白说薛姨妈招待宝玉“是溺爱,非势利”“是溺爱,非夸富”。
三,薛宝钗是因她妈说过金玉之事才对宝玉疏远的,但在此以前两人并无疏远,反极亲密。那么可见薛姨妈并非一来就对王夫人说的。当然这条也可以被解释成薛姨妈按兵不动。
四,薛蟠说宝钗暗恋着宝玉时,薛姨妈气得浑身乱战,如果这是她的本意,心中应当暗喜,就算掩饰,又怎会气得这样。
五,薛姨妈说薛蟠如此胡闹,断不肯把林妹妹这样的人给他的。那么对别人家的女儿尚如此,又怎会把自己的宝钗嫁给宝玉这么一个“败家子儿”。
袭人就比较复杂了,不过我也倾向于没有藏奸。在其判词后有“骂死宝玉,却是自悔”的批语,宝玉在晴雯被赶走后,疑袭之心已经很明显,若真的藏奸,也无所谓自悔。袭人如果真的像凤姐那样藏奸,也不会在晴雯刚走后就显的那样没事儿似的。袭为钗副,两人应该一样。总之《红楼梦》如果是写因个人道德败坏而导致了自身和他人的悲剧,那么对社会的批判性就大大削弱了,也决不能这样打动人。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