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不可证明性
生命个体的寿命应该有多长,具备“不可证明性”。如果说生命个体因为吸烟而缩短生命、因为不吸烟而尽其天年甚至延长寿命,这种证明的依据根本就不存在。就某个生命个体而言,也许他吸烟比他不吸烟更能延长寿命。只有在他能活两次一次吸烟一次不吸烟并且两次生命流程中其他所有生存条件都一模一样的前提下,才能证明吸烟的那一次活法活得不对、吸烟缩短了他的生命!可是这根本就是假想。
如果真要证明吸烟缩短寿命,只能做一项统计检验,必须抽取至少两组(吸烟的和不吸烟的)人群来做平均寿命的平均数统计,而且,这两组人群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地区、种族、环境、时代、生活习惯基本相同。——从这种理想化的环境中作的抽样检查才能说明吸烟确实缩短了寿命。但是这种理想化的环境从理论上有,而实际上是找不到它的模型的。
即使这种群体环境存在而得以提供了主要数据,但是以群体吸烟的平均统计数字来证明某一个体生命的寿命是延长还是缩短,同样也是不能证明的。
《红楼梦》佚稿不可能再现,这是事实;除非某一天突然从出土文物中冒出来个曹雪芹真本:可是这绝对不可能!佚稿不像陶瓷,可以成为出土文物,就像中国永远也不可能会出土荷马史诗式的文物一样。而且,究竟佚稿有没有,这还是一个问题,遑论复原。
佚稿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80回后情节内容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子的“不可证明性”。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结果,在他自己手上已经将最初的构思作了改变。脂砚斋等人看到的分别是修改过程中某一版本稿子的情节,未必是最后定本。从创作流动过程中写下的脂批的片言只语里寻找最后定本的佚稿的情况,本来就是误差很大和意义很小(几乎无意义)的。更何况每一个探佚者都有可能从自己角度出发,重复盲人摸象的悲哀。而一定要将这种或那种“探佚”结果当成是曹雪芹的佚稿真相、《红楼梦》的“真”故事,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除非有所谓真佚稿出土,可以证明千百种探佚结果中的某一种是符合曹雪芹真意的,——这就像某个烟民没有吸烟的那一次活法活到了寿终正寝是真寿命一样,可以证明另一次活法不是真寿命——;前提不存在,结果当然是荒谬的。
那么,“红楼的主题思想和人物个性”是不是“就可以拿来证明探佚的正误优劣”了呢?很难说。主题思想人物个性不像情节本身是不变的,那都是所谓的红学家们自己说的,是不是符合《红楼梦》的本初意图,谁也不可能定论。如果《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人物个性的评价是定数而非变数,钗黛之争何以演了两百年愈演愈烈连论了两年的悼红轩也势难罢休?那么,根据这种虚化的东西,怎能证明“探佚的正误优劣”?拿哪一种评价作为标准来衡量探佚结果???
当然,拿吸烟作为比喻,肯定有很多不尽贴切的地方,比喻本来就是跛脚的,没什么奇怪。
然而奇怪的是,青荇君既然赞同“具体的情节叙写、思想内涵、艺术品质等等,就再也不可寻觅了”的观点,何以同时又提出“红楼的主题思想和人物个性就可以拿来证明探佚的正误优劣”???(不知道“阿眉君没学过概率论吧”的观点是不是“探佚”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