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吕据 检索 三国志
28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 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第15段
後 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使诞督豫州诸军,渡安风津向寿春.俭、钦之破也,诞先至寿春.寿春中十余万口,闻俭、钦败,恐诛,悉破城门出,流迸山泽,或散走入吴.以诞久在淮南,乃复以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闻淮南乱,会文钦往,乃帅觽将钦径至寿春;时诞诸军已至,城不可攻,乃走.诞遣将军蒋班追击之,斩赞,传首,收其印节.进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 47 三国志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 第50段 十三年夏五月,日至,荧惑入南斗,秋七月,犯魁第二星而东.八月,丹杨、句容及故鄣、宁国诸山崩,鸿水溢.诏原逋责,给贷种食.废太子和,处故鄣.鲁王霸赐死.冬十月,魏将文钦伪叛以诱朱异,权遣吕据就异以迎钦.异等持重,钦不敢进.十一月,立子亮为太子.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十二月,魏大将军王昶围南郡,荆州刺史王基攻西陵,遣将军戴烈、陆凯往拒之,皆引还.[一]是岁,神人授书,告以改年、立后. 48 三国志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第7段 二年春正月,魏镇东大将军 丘俭、前将军文钦以淮南之觽西入,战于乐嘉.闰月壬辰,峻及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率兵袭寿春,军及东兴,闻钦等败.壬寅,兵进于橐皋,钦诣峻降,淮南余觽数万口来奔.魏诸葛诞入寿春,峻引军还.二月,及魏将军曹珍遇于高亭,交战,珍败绩.留赞为诞别将蒋班所败于菰陂,赞及将军孙楞、蒋修等皆遇害.三月,使镇南将军朱异袭安丰,不克.秋七月,将军孙仪、张怡、林恂等谋杀峻,发觉,仪自杀,恂等伏辜.阳羡离里山大石自立.使韂尉冯朝城广陵,拜将军吴穰为广陵太守,留略为东海太守.是岁大旱.十二月,作太庙.以冯朝为监军使者,督徐州诸军事,民饥,军士怨畔. 48 三国志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第8段 太平元年春[一]二月朔,建业火.峻用征北大将军文钦计,将征魏.八月,先遣钦及骠骑[将军]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军自江都入淮、泗.九月丁亥,峻卒,以从弟偏将军綝为侍中、武韂将军,领中外诸军事,召还据等.[据]闻綝代峻,大怒.己丑,大司马吕岱卒.壬辰,太白犯南斗.据、钦、咨等表荐韂将军滕胤为丞相,綝不听.癸卯,更以胤为大司马,代吕岱驻武昌.据引兵还,欲讨綝.綝遣使以诏书告喻钦、咨等,使取据.冬十月丁未,遣孙宪及丁奉、施宽等以舟兵逆据於江都,遣将军刘丞督步骑攻胤.胤兵败夷灭.己酉,大赦,改年.辛亥,获吕据於新州.十一月,以綝为大将军、假节,封(永康侯)[永宁侯].孙宪与将军王惇谋杀綝,事觉,綝杀惇,迫宪令自杀.十二月,使五官中郎将刁玄告乱于蜀. 51 三国志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第5段 孙奂字季明.兄皎既卒,代统其觽,以扬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在事一年,遵皎旧夡,礼刘靖、李允、吴硕、张梁及江夏闾举等,并纳其善.奂讷於造次而敏於当官,军民称之.黄武五年,权攻石阳,奂以地主,使所部将军鲜于丹帅五千人先断淮道,自帅吴硕、张梁五千人为军前锋,降高城,得三将.大军引还,权诏使在前往,驾过其军,见奂军陈整齐,权叹曰:「初吾忧其迟钝,今治军,诸将少能及者,吾无忧矣.」拜扬威将军,封沙羡侯.吴硕、张梁皆裨将军,赐爵关内侯.[一]奂亦爱乐儒生,复命部曲子弟就业,後仕进朝廷者数十人.年四十,嘉禾三年卒.子承嗣,以昭武中郎将代统兵,领郡.赤乌六年卒,无子,封承庶弟壹奉奂後,袭业为将.孙峻之诛诸葛恪也,壹与全熙、施绩攻恪弟公安督融,融自杀.壹从镇南迁镇军,假节督夏口.及孙綝诛滕胤、吕据,据、胤皆壹之妹夫也,壹弟封又知胤、据谋,自杀.綝遣朱异潜袭壹.异至武昌,壹知其攻己,率部曲千余口过将胤妻奔魏.魏以壹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封吴侯,以故主芳贵人邢氏妻之.邢美色妒忌,下不堪命,遂共杀壹及邢氏.壹入魏(黄初)三年死. 55 三国志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第十 第55段 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迁灭寇将军,进封都(亭)[乡]侯. 56 三国志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第35段 异字季文,以父任除郎,[一]後拜骑都尉,代桓领兵.赤乌四年,随朱然攻魏樊城,建计破其外围,还拜偏将军.魏庐江太守文钦营住六安,多设屯砦,置诸道要,以招诱亡叛,为边寇害.异乃身率其手下二千人,掩破钦七屯,斩首数百,迁扬武将军.权与论攻战,辞对称意.权谓异从父骠骑将军据曰:「本知季文( )[胆]定,见之复过所闻.」十三年,文钦诈降,密书与异,欲令自迎.异表呈钦书,因陈其伪,不可便迎.权诏曰:「方今北土未一,钦云欲归命,宜且迎之.若嫌其有谲者,但当设计网以罗之,盛重兵以防之耳.」乃遣吕据督二万人,与异并力,至北界,钦果不降.建兴元年,迁镇南将军.是岁魏遣胡遵、诸葛诞等出东兴,异督水军攻浮梁,坏之,魏军大破.[二]太平二年,假节,为大都督,救寿春围,不解.还军,为孙綝所枉害.[三] 56 三国志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第36段 评曰:朱治、吕范以旧臣任用,朱然、朱桓以勇烈著闻,吕据、朱异、施绩咸有将领之才,克绍堂构.若范、桓之越隘,得以吉终,至於据、异无此之尤而反罹殃者,所遇之时殊也. 64 三国志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第8段 久之,权不豫,而太子少,乃徵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领少傅.权疾困,召恪、弘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属以後事.[一] 64 三国志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第10段 初,权黄龙元年迁都建业,二年筑东兴堤遏湖水.後征淮南,败以内船,由是废不复修.恪以建兴元年十月会觽於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於受侮,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觽七万,欲攻围两坞,图坏堤遏.恪兴军四万,晨夜赴救.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於堤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恪遣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前部.时天寒雪,魏诸将会饮,见赞等兵少,而解置铠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 身缘遏,大笑之,不即严兵.兵得上,便鼓噪乱斫.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於水,更相蹈藉.乐安太守桓嘉等同时并没,死者数万.故叛将韩综为魏前军督,亦斩之.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进封恪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 64 三国志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第28段 二年,魏将 丘俭、文钦以觽叛,与魏人战於乐嘉,峻帅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袭寿春,会钦败降,军还.[一]是岁,蜀使来聘,将军孙仪、(孙邵綝恂)[张怡、林恂]等欲因会杀峻.事泄,仪等自杀,死者数十人,并及公主鲁育. 64 三国志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第30段 其明年,文钦说峻征魏,峻使钦与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自江都入淮、泗,以图青、徐.峻与胤至石头,因饯之,领从者百许人入据营.据御军齐整,峻恶之,称心痛去,遂梦为诸葛恪所击,恐惧发病死,时年三十八,以後事付綝. 64 三国志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第31段 孙綝字子通,与峻同祖.綝父绰为安民都尉.綝始为偏将军,及峻死,为侍中武韂将军,领中外诸军事,代知朝政.吕据闻之大恐,与诸督将连名,共表荐滕胤为丞相,綝更以胤为大司马,代吕岱驻武昌.据引兵还,使人报胤,欲共废綝.綝闻之,遣从兄虑将兵逆据於江都,使中使敕文钦、刘纂、唐咨等合觽击据,遣侍中左将军华融、中书丞丁晏告胤取据, 喻胤宜速去意.胤自以祸反,因留融、晏,勒兵自韂,召典军杨崇、将军孙咨,告以綝为乱,迫融等使有书难綝.綝不听,表言胤反,许将军刘丞以封爵,使率兵骑急攻围胤.胤又劫融等,使诈诏发兵.融等不从,胤皆杀之.[一]胤颜色不变,谈笑若常.或劝胤引兵至苍龙门,将士见公出,必皆委綝就公.时夜已半,胤恃与据期,又难举兵向宫,乃约令部典,说吕侯以在近道,故皆为胤尽死,无离散者.时大风,比晓,据不至.綝兵大会,遂杀胤及将士数十人,夷胤三族.[二] 64 三国志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第38段 永安元年十二月丁卯,建业中谣言明会有变,綝闻之,不悦.夜大风发木扬沙,綝益恐.戊辰腊会,綝称疾.休强起之,使者十余辈,綝不得已,将入,众止焉.綝曰:「国家屡有命,不可辞.可豫整兵,令府内起火,因是可得速还.」遂入,寻而火起,綝求出,休曰:「外兵自多,不足烦丞相也.」綝起离席,奉、布目左右缚之.綝叩首曰:「愿徙交州.」休曰:「卿何以不徙滕胤、吕据?」綝复曰:「愿没为官奴.」休曰:「何不以胤、据为奴乎!」遂斩之.以綝首令其众曰:「诸与綝同谋皆赦.」放仗者五千人.闓乘船欲北降,追杀之.夷三族.发孙峻棺,取其印绶,斲其木而埋之,以杀鲁育等故也. 64 三国志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第39段 綝死时年二十八.休耻与峻、綝同族.特除其属籍,称之曰故峻、故綝云.休又下诏曰:「诸葛恪、滕胤、吕据盖以无罪为峻、綝兄弟所见残害,可为痛心,促皆改葬,各为祭奠.其罹恪等事见远徙者,一切召还.」 注: 内容是该段的前40个字 |